梅子關
問關梅止渴,到此了無梅。
何似金莖露,清涼浥一杯。
—— 清 ·川東道 張九鎰
??? “問關梅止渴,到此了無梅。何似金莖露,清涼浥一杯?!边@是清代四川川東道張九鎰游梅子關寫下的詩句。張九鎰,字橘州,又號退谷,湖南湘潭人,乾隆四十二年(1777)曾任岳麓書院山長。乾隆五十二年(1787)進士,官至四川川東道。
??? 近日,“詩路黔江”采訪組一行前往梅子關,開始了一段尋“梅”之旅。
當地村民回憶梅子關
??? 問關梅止渴
??? “三十六道拐,七十二道彎。行遍天下路,難過梅子關!”這是昔日在梅子關當地廣為流傳的一段民謠。梅子關,位于黔江區(qū)石會鎮(zhèn)梅子村與城西街道冊山社區(qū)之間。那么,梅子關因何得名,是盛產能“望梅止渴”的梅子而得名嗎?在梅子關,采訪組一行找到了石會鎮(zhèn)梅子村村民肖益發(fā),聽他講述他眼中的梅子關。
??? 據肖益發(fā)介紹,梅子關其實分為大梅子關、梅子關、小梅子關?,F在的黔江梅子關隧道,其實是小梅子關所在地,而梅子的所在地,是小地名叫土地巖的地方。
??? 但在梅子關境內,是否盛產梅子,他卻不得而知。“據我所知,梅子關境內不出產梅子?!毙ひ姘l(fā)說。
梅子關隧道碑記
??? 到此了無梅
??? 梅子關,因地勢險要,素有天險之稱,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。據《黔江縣志》記載:清咸豐十一年(1861),石達開部將傅丞相、李檢點率軍從貴州進入四川,8月經武隆、彭水越黔江去鄂西與主力會師。當時的黔江知縣胡明晉知道太平軍來勢洶洶,就讓五品都司譚健率領營兵鄉(xiāng)勇六七百人到大梅子關把守,同時新招募兵丁二百余人,讓邑人李香率領防堵于小梅子關。太平軍突破兩關之后,乘勢進攻縣城。雖然兩地均失守,但足見梅子關在當時作為軍事要地的重要性。
??? 1949年11月,國民黨軍在梅子關設防,企圖阻止解放軍西進。然而當二野93團剛一發(fā)起沖鋒,宋希濂部便潰不成軍,奪路而逃。
??? 采訪組一行在當地詢問了多位村民,他們均不知道梅子關因何得名,也明確告訴我們當地不產梅子,我們也感受到了張公詩中“到此了無梅”的情景。
??? 清涼浥一杯
??? 兩百多年前,謎一樣的梅子關,讓張九鎰心生疑惑,發(fā)出了“問關梅止渴,到此了無梅”的感慨。上世紀50年代,一行人深入黔江及其周邊進行社會調查,解開了“梅子關”得名的答案。
梅子關遠景
??? “今天要趕到黔江,路途221公里,相當遠,須早一點走。小申昨夜將車停在汽車站,早晨7時即去請大汽車拖拉發(fā)動,拖一次要給二公升汽油,今天發(fā)動很順利……”這是《1956潘光旦調查行腳》中的一段文字。在這本書的背后,是關于一個古老民族的過往。
??? 對“土家”的識別,始于1950年。當時,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的湖南湘西“苗族”代表田心桃,向中央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反映,自己是“土家”人而不是苗族,要求中央派人進行調查。她的反映引起了重視,中央派出了多名專家學者,組織調查小組,多次調研。
??? 社會學家、優(yōu)生學家、民族學家潘光旦先生于1953年接受了研究“土家”的任務,在查閱大量史籍、地方志后,他發(fā)表了《湘西北的“土家”與古代巴人》一文,認為:土家不是瑤,不是僚,不是苗,不是漢,而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古代巴人后裔的一支,是單一民族。隨后,中央民族學院的王明踽教授、語言學家王靜如在經過實地調查后,分別寫出了《湘西“土家”概況》和《關于湘西“土家”語言的初步意見》等文章,也都支持“土家”是單一民族的觀點。
??? 上世紀50年代,潘光旦進行了一場為土家族正名的偉大行動,隨行的張祖道因為和他是師生關系加攝影記者身份,成為此次社會調查之旅的唯一影像記錄者和見證者。
??? 1957年1月8日,潘光旦一行人到達黔江。翌日,時任縣領導都談到,本縣有龔、胡、秦、向四大姓?!队详栔葜尽泛汀肚h志》上都提到過,說龔據水寨,胡據峽口,秦據冊山,向據后壩。除胡外,龔、秦、向三姓都是土家族。
??? “我由彭水來,經過一個地方叫梅子關的,但其地并無梅子樹……那么梅子關之名究竟從何而來?其實這就是‘比茲卡(土家族自稱)’的音譯”,前來給土家族“正名”的潘光旦先生,也給梅子關找到了答案,原來,“梅子”就是土家語的音譯。
??? 昔日的天險“梅子關”,如今已變通途。梅子關隧道從1989年10月9日動工,到1992年9月8日建成通車,歷時三年。昔日的天險梅子關,如今已成為石會鎮(zhèn)、黑溪鎮(zhèn)、白石鄉(xiāng)、黃溪鎮(zhèn)等地往返黔城的交通要道,這也應了詩中“清涼浥一杯”的美景……
(記者 譚鵬 田丹 文/圖 特約審稿人 何澤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