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義舟師卻還黔南
黔江秋水浸云霓,獨泛慈航路不迷。
猿狖窺齋林葉動,蛟龍聞咒浪花低。
如蓮半偈心常悟,問菊新詩手自攜。
常說摩圍似靈鷲,卻將山屐上丹梯。
——劉禹錫
劉禹錫(772年-842年),字夢得,河南洛陽人,自稱“家本滎上,籍占洛陽”,又自言系出中山。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。唐朝文學(xué)家、哲學(xué)家,有“詩豪”之稱。
劉禹錫雕像(資料圖)
劉禹錫貞元九年(793),進(jìn)士及第,初在淮南節(jié)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,為杜佑所器重,后從杜佑入朝,為監(jiān)察御史。貞元末,與柳宗元、陳諫、韓曄等結(jié)交于王叔文,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(tuán)。后歷任朗州司馬、連州刺史、夔州刺史、和州刺史、主客郎中、禮部郎中、蘇州刺史等職。會昌時,加檢校禮部尚書。卒年七十,贈戶部尚書。
劉禹錫詩文俱佳,涉獵題材廣泛,與柳宗元并稱“劉柳”,與韋應(yīng)物、白居易合稱“三杰”,并與白居易合稱“劉白”,有《陋室銘》《竹枝詞》《楊柳枝詞》《烏衣巷》等名篇。哲學(xué)著作《天論》三篇,論述天的物質(zhì)性,分析“天命論”產(chǎn)生的根源,具有唯物主義思想。有《劉夢得文集》,存世有《劉賓客集》。
那么這位偉大的唐代詩人與黔江有何淵源?近日,詩路黔江采訪組以詩為軸,尋訪詩人筆下的黔江秋水。
阿蓬江美景
唐代黔江轄烏江
據(jù)史料記載:唐玄宗天寶元年(742),石城縣更名黔江縣,黔江之名沿用至今。清光緒版《黔江縣志》載:“縣本無江,以黔江名者,緣黔中所出之烏江以為名?!痹谔拼?,黔江轄及烏江沿岸,當(dāng)時烏江叫“黔江”,故縣以“黔江”命名。
在劉禹錫時期,黔江縣轄及烏江,酉陽的龔灘,彭水的鹿角、萬足、桑柘、梅子等均屬黔江縣。詩人因何原因與黔江結(jié)緣因年代相隔久遠(yuǎn),我們無從可考,僅從詩人的生平可以發(fā)現(xiàn),詩人于長慶元年(821)冬,劉禹錫被任為夔州(今重慶奉節(jié)縣)刺史。且詩人一生多次被貶南方一帶,或許是在上任途中有緣路過當(dāng)時的黔江。
瀑布
黔江秋水浸云霓
1000多年前的唐朝,黔、思、費各州沿江城鎮(zhèn)與水路運輸雖不如中原地區(qū)發(fā)達(dá),但有一定發(fā)展,入黔時以走水路為便捷,因此到黔中的客運量相對增加。
茫茫的烏江上,雖然只有這一葉孤舟在黑夜中緩慢前行,但客人們并不擔(dān)心它會迷路,雖然黔中屬于偏僻地區(qū),但詩人并不孤獨,因為在他之前已有太多的同僚先到了。如貞觀十七年(643),太子承乾謀反被廢,流徙黔州,顯慶四年(659),長孫無忌因反對立武則天為后,被流放黔州。
在烏江濺起的朵朵浪花聲中,黔中在詩人的眼前越來越清晰。站在船頭上,遠(yuǎn)處的山林間猿猴跳躍,天邊的那道彩虹如夢似幻一般,印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。如此的美景,讓詩人被貶后壓抑的心情得到了些許慰藉。也正是這樣的奇景才讓詩人生出了“黔江秋水浸云霓”的感慨吧。
村寨美景
如蓮半偈心常悟
據(jù)《黔中文化初探》記載:唐代的黔中道(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(733)到唐末(907)計174年),轄境為北到湖北建始,南到廣西凌云,西到貴州畢節(jié),東到湖南沅陵,面積約30萬平方公里。彭水為道、州、縣三級治所駐地,為今渝、黔、湘、鄂、桂結(jié)合部政治、經(jīng)濟(jì)、文化的中心。烏江水道,為黔中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。黔中道的官員及朝貢人員來往、食鹽外銷,丹砂外運,都取此路。為適應(yīng)烏江水急浪大的特點,竟造出了國內(nèi)惟一的大型歪尾木船,開鑿了石壁上的纖道,木船上行和過灘時,用人力吼著號子拉纖,形成獨特的烏江文化景觀。因為龔灘和羊角磧的險灘,分別形成于明代萬歷和清代乾隆時期,所以,唐代的烏江航道,比明清以后暢通。包括今云南的洱海、大理等地的少數(shù)民族向中央進(jìn)貢,都選擇烏江這條水路。
雖然劉禹錫等官員在政治上失意,然而生活上在黔中地區(qū)卻得到了優(yōu)待,他們給當(dāng)?shù)貛砹讼冗M(jìn)文化,事實上,僅唐代,就有數(shù)十首詩是當(dāng)時被貶的官員所寫的,關(guān)于烏江和黔中道的詩詞。
劉禹錫一生雖然在官場上屢遭打擊,但卻始終意志不屈,他的詩改變了大歷、貞元詩人襟幅狹小、氣象蕭瑟的風(fēng)格。他性格剛毅,饒有豪猛之氣,在憂患相伴的謫居年月里,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悶,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。但他始終不曾絕望,有著一個斗士的靈魂。
詩人只用一句“如蓮半偈心常悟”便寫出了自己寧為清蓮,也不愿與污泥一般的官場為伍的高風(fēng)亮節(jié)。穿越時光的隧道,我依稀看見他腳著木屐,于清風(fēng)徐來中攀登上了摩圍山,從而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《送義舟師卻還黔南》。
(記者 田丹 譚鵬 文/圖 特約審稿人 何澤祿)